手机版
1 1 1

《品读中华经典》系列音频 | 盐铁论

微信扫一扫 ×

 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书是《盐铁论》。要了解这部书,我们还要先从西汉时期的那场“盐铁会议”说起。 

  汉昭帝时,主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下令召开盐铁会议。史书记载:“有诏书使丞相、御史与所举贤良、文学语。问民间所疾苦。”会上,以代表民间利益诉求的贤良、文学为一方,与以代表政府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,就西汉武帝一朝的内外政策得失,特别是盐铁官营、均输、平准等经济政策展开了一场大辩论。会议历时四个月,对上述相关问题反复讨论。由于会议主要围绕盐铁官营存废问题展开,于是人们称其为“盐铁之议”或“盐铁会议”。 

  当然,盐铁会议上,双方还就其他一系列论题展开了论战,诸如如何看待儒学的价值、贫富的原因、孝养父母、汉代奢侈的风气、官员贪腐、国家安全等问题,当世要务是什么,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,究竟是以德治国还是以刑治国,等等。 

  西汉宣帝时,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官方记录,加以“推衍”整理,增广条目,把双方辩论的问题详尽地记述下来,写成的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著作。全书共十卷六十篇,前四十一篇写的是会议上的正式辩论。自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的是会后余谈,即贤良、文学向大夫等人辞行,大夫向他们征求征伐匈奴的意见,顺便又讨论了任刑任德的问题。最后一篇“杂论”是作者写的后序。书中每篇各标目,采用对话文体,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辩论情景,目的是总结治国的经验教训。 

  作为一部重点论述西汉财政经济的著作,《盐铁论》中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重视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 

  第一,义利之辩 

  所谓“义利观”是研究人性本质的问题,贤良、文学认为人性本善,应当重义轻利,而法家学派则相反,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。贤良、文学认为政府以利示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。当然,贤良、文学并不否定利,而是强调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认为人要以平和之心取得财富,若不符合仁义道德,宁可舍去物质而保证品质的高洁。贤良文学极力反对盐铁官营政策,认为这是造成百姓贫穷的根源,同时抨击那些通过该政策获取好处的官员。

  桑弘羊等人对“重义轻利”的观点进行反驳,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,他引用司马迁“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的观点证明人趋利避害的本质。同时,桑弘羊认为,盐铁官营和均输、平准,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大大便利了百姓,是“义利”皆符合的。他还认为,只有国家干预经济才能控制兼并和富豪势力。 

  第二,本末之辩 

  本业指的是农业,末业指工商业。本末之辩是《盐铁论》最核心的部分。贤良、文学主张“重本抑末”,认为商业繁荣与农业兴盛之间是相互矛盾的。在他们看来,农业荒废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根源。 

  桑弘羊等人则认为应该本末并重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,工商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,在社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的封建社会,“重本抑末”的观点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,但是这种小发展却阻碍了社会的大发展,因此他们认为工商业有助于富国兴邦,而且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。由此得出结论,本末并重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分工以及商品的流通,对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。 

  第三,贫富之辩 

  贫富之辩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先富国还是先富民。贤良、文学强调富民优先,主张让百姓先富起来,提出官府放权让百姓自由经营,他们认为,山川还是那些山川,田地还是那些田地,如果没有农民的生产,怎么能产生百倍的利益呢? 

  大夫、御史则强调富国为先,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,欲望是无穷的,因而君主可以利用这一点,让百姓更加勤奋地耕作,不断壮大国家的实力。他们认为,优先富民会导致兼并,对国家政局的稳定产生冲击,而从另一方面来说,国家富强了,人民群众自然也就富裕了。桑弘羊提出,贫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懒惰,智者以及勤劳的人才能够富有。而且,如果不注重储蓄,政府的补贴永远无法满足穷人。 

  可见,《盐铁论》一书系统概括了社会各个阶层所体现的利益观和经济思想,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今,我们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,应该全面把握,充分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、集体、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;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之余,还要注重精神方面的素养;要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消费观,这对国家的富强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

发布时间:2020年06月17日 02:23      来源:共产党员网 打印